火车网

牛王庙戏台

更新时间:2024-04-28

文物保护单位
国家第四批(元朝)
所在地/隶属
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魏村

文化背景

山西是“中国戏曲的摇篮”。自汉代出现戏曲萌芽始,至北宋年间,山西各地活跃着诸如滑稽戏、影戏、歌舞戏、百戏、技艺戏等各种戏曲。到了元代,戏曲艺术日趋鼎盛,山西更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。也正由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风尚,山西的地方戏台遍布各地乡村。仅以元代戏台而论,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,都在山西晋南一带。如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(公元1283年),东羊村戏台(公元1345年)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戏台等等。据《元史太宗纪》、《山西通志》、《蒲州府志》记载,在当时的晋南一带,几乎村村都有戏台,足见元代山西的戏曲艺术是多么发达。

山西戏曲历史悠久,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,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,种类居全国之首。因而,作为中国戏曲发展重要标志的戏台自然也就很多,据统计,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戏台有2886座,其分布几乎遍布山西各个地区,其中古老的元代戏台有6座。

历史沿革

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(1283),台左前角柱上刻“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”,前角柱上刻“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立石”。

元大德七年(1303年),平阳特大地震,戏台倾塌严重。

治元年(1321年)重修,这是国内发现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古代戏台。

1978年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对其进行维修,使其展现了原有的风貌。

1957年戏台就被列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建筑特点

戏台采用乐楼形式,为木构亭式舞台,平面呈正方形,后面及两侧后半部三分之一筑墙,正面为台口,无前后场之分,整体采用大额枋结构,沿袭宋金时期乐亭戏台的独特风貌,三面敞开,观众可以从正面两侧观看。牛王庙戏台的这一特点与现代的T形舞台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整座戏台台基高1米,台身前面阔7.45米,进深7.55米,建筑结构为“井”字形框架,顶部为单檐十字歇山灰瓦顶。台基有四根角柱,前台石柱上刻有“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”,也正是因为这一行大字,才让它们的价值无法估量。

牛王庙戏台从其木结构看,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,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,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,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,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,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,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。

从戏台内部观看,顶部藻井全为木质结构,顶部看上去有点像八卦形状,上边两层全为从大到小的八角形,到了下一层又巧妙地回归到四方四正的四边形,整座戏台没有使用一根钉子,全部由木材榫卯结合而成。

在牛王庙戏台上,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,设辅柱一根,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,两辅柱间可设帐额,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,前台两边无山墙,可三面观看。

戏台研究

布局

元代戏台大多是面阔一间,台口仅在两侧出现立柱,并且为增加视角宽度,两侧山墙仅砌筑1/3或1/4的长度。明清以后的戏台,大多为面阔三间,台口处有四根立柱,台下观看时会出现视觉死角。而戏台大额枋结构的采用,使台口的空间得到了增大,这是后来明清戏台所无法比拟的。明清戏台建筑过多地追求建筑立面的华丽、装饰,而对戏曲演出的功能缺乏特殊设计。

抗震

据史料记载,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,平阳府发生八级大地震,当时的魏村牛王庙被夷为平地,唯独牛王庙戏台保存完好,震后只对破损部分进行了少量修缮。这与牛王庙戏台独特的建造工艺有关。其次,就是元代北方建筑的另一个特点,立柱并非全是垂直,而是全都带有一定的侧角,这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力学上的平衡原理。同时,也与戏台全为木质结构,自身较轻有一定的关系。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
“扫黄打非”举报专区 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4 闽ICP备17003705号-19 5lu.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